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健康观和方法论,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
这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祠堂藏有万余册古籍书刊,其中就有那部经典医书——《伤寒杂病论》。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时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从山东曲阜的孔子研究院,到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从福建武夷山的朱熹园,到此次的医圣祠……循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可以发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他念兹在兹的一件大事。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源自中国古典医籍的“三药三方”在疫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三药三方”的代表——清肺排毒汤,就是由《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融合而来。1800多年后的今天,“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又一次大放异彩。
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温热论》,中医药学成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中医药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数据显示,在中国,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这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鉴往知来,只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必将在不断的传承、发展、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古老的中医学以其独特价值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2010年,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5年,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她从中医典籍中受到启发,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出青蒿素,转化成一种强有力的抗疟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随后便来到某艾草制品有限公司,了解发展艾草产业,带动群众就业等情况。艾草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医圣故里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
多渠道促进就业,是使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在考察途中,多次走进扶贫车间。这家公司是当地的扶贫就业基地,近年来安置低保户、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各类从业人员200余人,辐射带动附近村民3000多人就近就业。
小小一株艾草,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种植、加工、销售、物流……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艾草,正伴随着一缕缕烟蕴缭绕,“熏”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不止是南阳,江西也有这么一家以艾草种植作为扶贫产业的示范基地——吉安县旭御堂艾草种植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于2018年9月成立,主营为艾草种植、艾草原料粗加工等,基地于2019年获江西中国医药管理局批准为江西省中药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及“定制药园”建设单位。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合作机制,扎根贫困民族地区发展中药材种植,以“一领办三参与”的产业扶贫模式,吸纳了周边7个村342户贫困户1123人入股,合作种植面积达2400多亩,提供艾草培育、种植技术帮扶等。
如今,人们对艾草的运用,除了继承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也在不断向高精尖方向突破,研究它的新价值。可谓是“艾草飘香已千年,产业兴盛在今朝”。艾草产业将继续走好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之路。